
組建全國第一家電視制片廠 拍攝作品榮獲“飛天獎”“烏金獎”——記燕達在住長輩周順理的藝術人生

從故事中搜集歷史
在歲月中見證輝煌

1980年,52歲的周順理從文工團退伍轉業到北京電視臺,負責組建全國第一家電視制片廠。作為編劇或導演,他參與了10余部舞臺劇、8部電視劇、7部專題片和1部音樂風光片,其中歌劇《珍珠墻》獲得優秀劇目獎,電視劇《礦長》榮獲飛天獎和烏金獎,專題片《京劇之鄉》《龍潭廟會》曾被選送參加巴西國際電視節。本期,我們將繼續為大家分享燕達在住長輩周順理的故事。
周順理

演員的自我修養——“成為角色”
1948年,東北電影制片廠計劃拍攝一部黑白電影《回到自己隊伍來》,但找不到演員。在組織安排下,東北軍大文工團團員前往支援電影拍攝,雖然這是團員們第一次登上大銀幕,但有著三年舞臺演出的實踐與鍛煉,團員們一點也不怯場。
文工團到達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導演成蔭把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員確定了下來,也給其他群演也分配了角色。周順理主要擔任群眾演員的班長,負責管理群眾演員和演員的調配工作,相當于現在的導演助理工作。
《回到自己隊伍來》是我國第一部軍事題材片,也是工農兵首次登上銀幕。20歲的周順理在片中扮演一位具有革命覺悟的農家老翁,對劇情有著關鍵推動作用。“那時候化妝水平不高,要想有歲月感, 就得全靠演。”在這次演出后,周順理得了一個外號“周老頭兒”。
究竟演得有多像?周順理講述了片場發生的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夜戲拍完已是晚上11點多,周順理饑腸轆轆,便想要吃一碗熱湯面。“我入戲太深,穿著戲服,就跑到了面館,跟老板說來一碗面,卻被嫌棄地趕了出來,無論如何央求都不讓進。”最后,制片主任路過,才解決了這尷尬情況。原來,面館老板誤以為周順理是附近流浪的老農民,擔心他沒錢付賬,所以才拒絕他。

1948年 周順理(右)在《回到自己隊伍來》中飾演一位農家老翁
“這個小插曲告訴我們什么,演員就得演什么像什么。”周順理說,他沒有專門學過表演,但和農民一起下過地,和工人一起采過礦,還和士兵一起睡過同一張破床,生活就是他的表演老師。直到今天,周順理也一直認為,真正的演員融入劇情后,不需要“演”,而是“成為”。“要成為角色,就需要大量的生活經驗,好演員要先懂體驗生活。”
1949年6月,影片拍攝全部結束。周順理參與了籌備、拍攝以及后期制作的全過程。1949年10月,電影啟動全國公演,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喜愛和認可,后來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故事影片。50多年后,著名導演馮小剛在籌拍《集結號》時,還觀摩參考了此片。
影片的成功讓文工團的不少團員走上了電影、電視崗位,如后來成為著名導演、作曲家、演員的武兆堤、蘇里、王冰、菖炎、鞏志偉、林克和楊靜等,他們的作品《英雄兒女》《平原游擊隊》《地下尖兵》《劉三姐》《阿詩瑪》等也都是我國電影寶庫中的經典作品。而周順理則在電視領域精耕細作,成為了一名導演,開啟了北京電視事業的新篇章。
建我國首家電視制片廠
1980年初,周順理偶然得到一個開辟全新事業的機會。“一個朋友告訴我,北京組建了電視臺,正在四處招攬人才。我有演員、導演、制作等經驗,朋友推薦我去試試。”此時,文工團年輕化改革后,52歲的周順理不能再繼續擔任文工團團長職務,但他還想繼續為祖國文藝事業做點什么。
后來,周順理決定去北京電視臺咨詢,臺里的領導當即熱情地邀請他加入。于是,周順理決定轉業。“起初,是以借調名義到北京電視臺支持工作,工作一年多以后,正式加入電視臺。”
1981年全國電視工作會議,北京市廣電部門的領導雄心壯志,表示首都應該走在前列,決定籌建北京電視制片廠。曾在文工團執導過十余部舞臺劇,又全程參加了新中國第一部軍事題材電影的拍攝,周順理沒有懸念地挑起了大梁,成為北京電視制片廠的第一任廠長。
“臺里一共給了我50萬元的啟動資金,50個人的編制,說,去建吧。”周順理記得,等租完廠房,買一些基礎辦公用品和設備,啟動資金就用得七七八八了。“那時候攝像設備可貴了,但這是吃飯的家伙,不能省。”周順理說,那時候擺在面前的有“四座大山”——沒有錢、沒有人、環境差、設備缺。
電視劇組十來個人,一架破舊的攝像機,在西八里莊租了數間平房,就這樣,1982年9月17日,中國第一家電視劇專業制作單位——北京電視制片廠(后更名為北京電視劇藝術中心)成立了。

1982年北京電視制片廠成立大會?
周順理作為首任負責人講話
拍攝電視劇《礦長》榮獲“烏金獎”和“飛天獎”
20世紀80年代是電視劇發展史上的第一個“爆款期”,也是我國電視劇創作的啟蒙期。當時,我國電視劇工作者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
一家電視制片廠的生存基礎是電視劇,有好劇,制片廠才能在市場上良性循環起來。“拍電視劇你得有錢,沒錢沒人,怎么拍?”周順理決定自己上手拍攝。他根據自己曾經的礦場經歷,與朋友一同撰寫了《礦長》的劇本,并把當年煤礦文工團的老部下高宗正、王天明拉來當制片主任,為自己“找錢”。三個人頭腦風暴了一番,決定去找煤礦部尋求幫助。
“這個時候國內還沒專門拍礦工的戲,我們是第一家啊,有優勢。”鼓足勇氣,周順理和老部下一起給當時的煤礦部部長高揚文送去了劇本,高部長在看完劇本后,召見了他們。見到高部長后,周順理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講起,講述拍攝《礦長》的重大意義,又講述了其對于煤礦事業發展的重大價值和豐富煤礦工人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
全程下來,周順理沒敢提“缺錢”,但這一番講述打動了煤礦部長高揚文。“他立馬拍板贊同,還詢問有什么困難,要不要幫忙,我一看機會來了,立馬說,就是缺錢啊。”“缺多少?”周順理一看,有戲,但是也沒敢多要。“一萬元吧,一萬元就能拍。”“行,你打報告,我批。”這是周順理籌建電視制片廠以來,得到的第一筆“投資”,讓周順理的信心立馬高漲起來。
《礦長》的拍攝非常順利,播出后受到了大眾的熱烈歡迎。煤礦部部長高揚文還特意寫了兩篇文章贊賞它、推薦它,他在文章中寫道:“我們歡迎《礦長》是因為它正確地反映了中國煤礦,煤礦工人、干部的形象,特別正確地反映了中國煤礦正在發生的大變化。”
在《礦長》帶來的影響和推動下,高部長還親筆批了20萬元成立文藝基金會,設立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用于獎勵反映煤礦生活的作品,基金會至今已獎勵幾十部文藝作品。《礦長》除了榮獲首屆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之外,還榮獲了第三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

1983年《礦長》榮獲飛天獎
用藝術獻禮祖國 引領我國電視劇的發展
在拍戲之余,周順理也沒有耽誤北京電視制片廠的全局工作。1982-1984年,北京電視制片廠拍攝了一些在當年很有影響的短劇,如《大能人》《空中小姐》等。此外,制片廠還出品了一些讓觀眾印象深刻的譯制片,如《誹謗》《女奴》《卞卡》等,紅極一時。
周順理則一邊主持全廠業務,一邊堅守在創作一線。除了《礦長》,他還導演了《青春的浪花》,并參與劇本改編,如《靜靜的黃昏》《夜光螺》《熱泉》等作品。此外,周順理還支援兄弟電視臺,受邀導演了《赫哲人的婚禮》(獲駿馬獎)以及《溪水清清》《淚雨花紅》等作品。

《熱泉》拍攝現場 周順理給演員王馥荔 馮恩鶴說戲
其中,電視劇《熱泉》曾先后五次在中央電視臺播放,并獲得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文藝作品征集評選三等獎和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優秀劇目獎。
在北京電視制片廠換屆大會上,局黨組還讓周順理做了《熱泉》創作經驗的相關介紹。“我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決貫徹黨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針政策,堅定無產階級立場進行文藝術創作,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發出好聲音。雖然《熱泉》不能成為樣板,但它對制片廠日后的創作起到了引導作用。我認為這部戲在今天播出,仍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周順理說。
除電視劇外,周順理還導演了首部音樂風光片《燕京抒懷》(上下集)及“北京”系列專題片《京劇之鄉》《京劇之家》《龍潭廟會》《仙洞奇觀》《音樂學府》《音樂搖籃》《意氣養生》《蕩舟昆明湖》等,其中《京劇之鄉》及《龍潭廟會》被選送參加巴西國際電視節。“我所有的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黨旗永遠是我的主題底色。”周順理說。
1984年,北京電視制片廠迎來了發展轉折點。制片廠決定拍攝自己的首部長篇電視劇——根據老舍名著改編的《四世同堂》,由周順理擔任監制。這是為北京電視劇創作帶來極大聲譽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內地電視真正意義可以和港臺劇爭奪市場的第一部電視劇。

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籌備小組合影
《四世同堂》拍攝的啟動資金需求龐大,因此需要與一家公司合拍,才能圓滿完成拍攝。此時,一家日本的電視制作公司找到了制片廠,稱有誠意合作,并為拍攝提供充足的資金。“可是他們提了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要改劇本。”周順理認真了解后才明白,原來該公司想要把原著中關于日方的描述進行刪減或者美化。知道這個目的后,周順理果斷拒絕了這家公司。“老舍是大藝術家,家喻戶曉,把他的作品拍成電視劇,一分一毫都不能更改,必須尊重原著。”周順理說。
以《四世同堂》為契機,北京電視制片廠也進入了輝煌時代。1985-1987年間,北京電視制片廠以《四世同堂》《凱旋在子夜》《便衣警察》等優秀劇目,創造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電視劇三連冠的紀錄,國內至今無人超越。《四世同堂》片首曲街道巷尾傳唱,《渴望》播出時的萬人空巷,《編輯部的故事》至今被奉為經典。
后來,北京電視制片廠還拍攝了《北京人在紐約》。這部電視劇播出時,剛好有了收視率調查,據統計,該劇以北京地區57%、上海地區70%的收視率,成為今后中國電視劇收視率的“天花板”。這個從幾間小平房里走出的小集體,此后引領了中國電視劇20余年的發展,為中國電視劇藝術帶來一個又一個高潮。
“北京電視制片廠還出了有名的‘五小’,李曉明、魯曉威、鄭曉龍、馮小剛、尤小剛。”周順理說,“這五個人里的一些人,現在也是電視事業的領航人。”正如周順理所說,如今一提“馮導”的名號,無人不曉。而鄭曉龍自從1982年大學畢業后進入制片廠工作至今,已經成為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主任,同時也是知名導演、編劇。
退而不休 余熱生輝
1990年,周順理從北京電視制片廠離休,但62歲的紅色老藝術家還不想“休息”。“我身體還挺好的,就想著多做一點、是一點。”周順理說。2000年5月,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為表彰周順理50年來為繁榮祖國的文學藝術事業做出的積極貢獻,特為他頒發了榮譽獎牌。
1991年,為了提高文化事業發展質量,加強輿論監督工作,北京市開始組建新聞閱評組。周順理被北京市委宣傳部聘任到新聞閱評組工作,擔任有線電視組組長,繼續發揮余熱。在參與新聞閱評工作期間,周順理堅持每天一篇閱評建議,向組織提交了多篇切實可行的電視事業發展意見,并成功阻止了電視領域負面輿情的發生。直到2003年,周順理才從新聞閱評工作中退出。

2000年5月 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立五十周年為周順理頒發榮譽獎牌
這時候,已經75歲的周順理還是沒有閑下來,他先后擔任北京市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廣播電視學會理事、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理事、中國世界電影協會理事,并積極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分享他多年的電視事業從業心得。書法家梁居高先生在送給周順理的書法作品中,這樣評價他:“行動敏捷似青年,處事頗為老輩風。家事無不親動手,室內常聞笑語聲。”如今已96歲高齡的周順理,用他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退而不休,樂觀向上”的離休干部本色。
“我首先是一名中共黨員,其次是一個文藝工作者。既然是共產黨員,能為祖國的事業,多出一份力,就多出一分。”周順理樸素的告白,凝聚了一個時代的精神。
“錦繡河山美如畫,祖國建設跨駿馬。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我為祖國獻石油》這首歌在20世紀60年代,讓人耳熟能詳。陳繼松的一生與中國的石油發展緊密相連,他的經歷正如歌詞一樣,常年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的沙漠、戈壁灘里勘探石油,多次遭遇生命危險。可是,憑借對祖國的赤膽忠誠之心及對專業的熱愛,陳繼松一直深耕石油領域,取得了不少成就。下期,我們將為大家分享燕達在住長輩陳繼松的故事。
新聞動態
- 2025-08-02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燕達金色年華大講堂帶您漫游詩意江南
- 2025-07-30
手作美好,就在此時此刻——燕達養護中心“夏日限定 DIY”活動溫情上演
- 2025-07-28
銀齡揮桿展風采,樂享健康新生活——燕達養護中心2025年高爾夫友誼賽圓滿收官
- 2025-07-28
盛夏歡歌慶生辰 燕達相聚情意濃——燕達養護中心七月集體生日會
- 2024-09-11
“燕達15分鐘養老服務圈”都有什么?讓入住長輩贊不絕口
- 2024-08-26
以學為樂 學有所為:燕達長輩用行動證明,學習是最好的養老
- 2024-08-24
89歲原中紀委副局級檢查員李彥文“點贊”燕達:“醫療好才叫真的好!”
- 2024-08-20
91歲抗美援朝老兵關加瑞,如今和老伴在燕達過上了理想的享老生活




